经典常谈四书主要内容概括 八下名著《经典常谈》


《春秋》三传第六

三传为《左传》《公羊传》《穀梁传》,三传特别注重《春秋》的劝惩作用。三传解释经文时,常常不顾上下文穿凿附会起来;三传之中,公羊、穀梁两家全以解经为主,左氏却以叙事为主,参考群籍,详述史事。

"春秋"是古代记事史书的通称,是因为古代朝廷大事,多在春、秋二季举行。而作为五经之﹣的《春秋》,相传是孔子修订的《鲁春秋》。古代史官记事,有两种目的:一是征实,二是劝惩.《左传》、《公羊传》、《穀梁传》三传特别注重《春秋》的劝惩作用;征实与否,倒在其次。《春秋》大义可以从两方面说:一是明辨是非,分别善恶,提倡德义,从成败里见教训;二是夸扬霸业,推尊周室,亲爱国家,排斥夷狄,实现民族大一统的理想。



《四书》第七

"四书五经"到现在还是我们口头上一句熟语,其中四书分别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旧时科举私塾里,学生入学,便是从四书读起的。《大学》是古来大学里教学生的方法,循序渐进地阐述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奋斗理念;《论语》是弟子记录孔子的言语的,传达了"君子"、"仁"、"忠恕"等可以终身应用的学问;《孟子》是孟子及弟子共同编定的,说"仁"兼说"义",提出要养"至大至刚"、"配义与道"的"浩然之气";《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的书,"不偏'叫作'中','不易'叫作'庸';'中'是天下的正道,'庸'是天下的定理。


经典常谈之

史部收录了15个大类的史书,朱自清先生挑选了史部

《战国策》《史记》《汉书》三部。《战国策》第八

缘起于战国时代,朱自清先生用通俗诙谐的语言讲述了春秋末年列国纷争的盛况。最后形成了齐、楚、秦、燕、赵、魏、韩等"战国七雄"相互之间战乱不断硝烟弥漫的局面。为了避免战争,国与国之间的外交手段便显得十分重要,游说之士便应运而生,也叫策士。根据对最强大的秦国的态度不同,策士们形成了"合纵"、"连横"两个派别,代表人物便是大名鼎鼎的苏秦、张仪,都以能言善辩巧舌如簧而著称。用编者刘向的话来讲,《战国策》就是记录了战国时代"高才秀士"们"奇策异智"的一部重要古史。


《史记》《汉书》第九

这两部书是最早的有系统的历史,可称为正史的源头。

《史记》共130篇,有12本纪,记帝王政迹、列传,但列传占了全书的过半数。司马迁早年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他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史记》体例有五:十二本纪,记帝王政迹,是编年的。十表,以分年略记世代为主。八书,记典章制度的沿革。三十世家,记侯国世代存亡。七十列传,类记各方面人物。

《汉书》汉代班固著。是一本记录汉朝各项大事的断代史,起于汉高祖,终于平帝时王莽之诛。记录范围更为广大,涉及天地、鬼神、人事、政治、道德、艺术、文章,包罗万象。虽然两部书内容不同,但其博大精深和精彩绝伦确实相通的,并称为良史也绝不是偶然。




子部收录诸子百家等14个大类的著作,朱自清先生概括为诸子。

诸子第十

春秋末年,封建制度开始崩坏,在这个大变动当中,志之士们对于局势提出了种种的主张,并且开始开门授徒,形成了不同的流派,但都"持之有故,言之成理"。这便是诸子之学。诸子都出于职业的"士"。"士"本是封建制度里贵族的末一级,但到了春秋战国之际,"士"成了有才能的人的通称。第一个开门授徒的便是孔子,提倡"有教无类",他学说是"正名主义",定下了君臣父子的社会秩序。孔子之后,儒家还出了两位大师,分别是孟子和荀子。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主张施"仁政""王政",即一切政治的、经济的制度都是为民设的,君也是为民设的;荀子认为"人性本恶",注重圣王的威权,圣王建立社会国家,是为明分、息争的。墨家的创始人墨翟,产生于下层社会的便是武士,是打仗、制造战争器械的专家。墨家反对侵略的打仗,他们只帮助弱小国家做防卫工作,这就是他们的"非攻"主义;天下的祸端都起源于相互争斗人们应该视人如己,互相帮助,这就是他们的"兼爱"主义。道家反对一切文化和制度,老子的《道德经》流传千年,主张无为而治。到了战国末期,秦相吕不韦便做了第一个尝试同统一的人。他教许多门客合撰了一部《吕氏春秋》,以道家为基调,将诸子书统一了起来。到了汉武帝时期,接着社会大统的东风,董仲舒成功地实现了全社会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全新局面。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