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信息流到智能传播:如何解析传播新范式

来源:【中国教育报】

破解算法迷思:超越技术工具的深层变革

以大模型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如同一股看不见的潮流,正在悄然重塑信息传播的版图。它不仅仅是一个工具,更是一种新的进化力量,渗透进传播的每一个环节,改变着信息的生成、流动和接收方式。传统的传播模式正被智能技术重新编织,算法驱动的传播体系逐步取代线性的信息流动方式,让内容的分发更加精准、更加个性化,也更加不可预测。

在智能技术深刻重塑传播秩序的当下,《智能传播学:技术原理与应用研究》一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以工程思维破解算法迷思,创新性地从传播学的角度解读智能技术。张洪忠教授团队构建的“技术—传播”双螺旋分析框架是本书的一大亮点。通过这一创新框架,作者成功地将原本晦涩的算法黑箱转化为更加直观和可理解的传播图景,使得技术的复杂性不再是阅读的障碍,而是深入理解传播现象的钥匙。本书在系统地阐述智能传播的技术原理基础上,分析了当前学界和业界的最新研究进展,为读者展示了智能传播的多维图景。

书中对不同的智能应用技术进行了深入剖析,揭示了技术背后的深层意涵,也警示了其潜在的风险,提醒我们在享受技术带来的便捷与效率的同时,也要警觉其可能带来的社会影响。作者通过丰富的实证研究和案例分析,将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帮助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智能传播技术在现实中的应用,为数字文明时代的传播学研究确定了可验证的知识增长点,推动了学术界在这一领域的进一步探索。

智能传播的全景透视:从技术原理到社会影响

在人工智能技术广泛渗透新闻传播行业的今天,许多人误以为智能传播仅仅是技术的应用,是“让技术来传播信息”。但实际上,智能传播已经成为驱动媒介生态、社会文化以及人机关系深层变革的动力。在第一章的绪论部分,作者系统梳理了智能传播的发展脉络,从新技术如何深度融合内容生产,到人机协作关系的重塑,再到道德、法律、教育等多维度的挑战,智能传播所引发的问题远远超出了技术本身。这意味着我们一方面要从工程和计算的角度去理解智能传播的行为,另一方面也要将其放置在社会、文化和伦理的框架下进行更深刻的思考。

本书详尽讲解了推荐算法、机器学习的技术原理,还进一步剖析了算法如何影响新闻分发、信息搜索、社交媒体互动等具体传播实践。同时,作者深入探讨了算法所带来的社会挑战,例如数据霸权、算法偏见、信息“过滤气泡”等。算法并非中立的工具,它塑造着人们的认知方式,甚至影响社会舆论的走向。因此,智能传播的发展不能只依赖技术优化,还需要伦理规范的约束与政策规制的引导。

本书在“模式识别”部分介绍了匹配识别、结构识别等核心技术原理,并梳理了模式识别从文本处理扩展至图像识别、视频分析的演进历程。这项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新闻生产、广告投放、用户行为分析等领域,但其发展仍面临诸多技术挑战。大模型在文本生成方面已达到较高质量,但在视频生成与处理上仍存在稳定性问题,画面内容难以精准控制。此外,模式识别带来的隐私保护与数据安全问题更是不容忽视。在数字化浪潮中,如何处理公众数据安全,如何做到在技术发展与社会利益之间找到平衡,成为数字时代智能传播治理的重点问题。

机器在新闻生产中的应用一直是新闻传播学界关注的焦点。从最初因程式化、生硬的文风饱受批评,到如今逐步渗透到新闻生产的各个环节,机器写作的演变展现了智能传播技术的巨大潜力。本书系统探讨了大数据与模板训练如何推动新闻报道的自动化、精准化,让机器从单纯的信息整合者,向更具灵活性的内容生产者进化。

技术的进步极大提升了新闻生产的效率,尤其在数据新闻、体育报道、财经分析等领域,机器写作展现出处理海量信息的独特优势。然而,正如书中所强调的,技术在优化传播方式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关于新闻真实性、内容透明度、算法操控的伦理讨论。传统新闻报道不仅是对事实的客观呈现,更承载着记者的价值判断与社会责任。记者通过深入采访、实地调查,带入自己的观察和洞见,使新闻报道不仅仅是信息的罗列,更是对社会现实的深度解读。而机器写作,即便能够高效生成内容,却始终难以具备人类记者的社会洞察力。

随着机器写作技术的成熟,新闻从业者的角色正经历深刻的转型。未来,记者不仅需要具备敏锐的新闻判断力,还需要掌握技术工具。新闻的未来,或许不是人与机器的对立,而是二者的协同共存。在智能新闻生产的浪潮下,如何在效率、真实性与人文关怀之间找到平衡,才是更值得深思的问题。

正如张洪忠教授在后记中所言:“信息流在哪里,传播学就在哪里。”这句话恰如其分地揭示了技术与传播融合的核心所在。在当今数字化、智能化的社会中,信息流的形态决定了传播模式的演进,而智能传播正是在这一浪潮中应运而生的,站在了技术发展的最前沿。从理论到实践,从技术原理到社会影响,本书梳理了智能传播的广泛应用,同时也揭示了其所面临的诸多挑战。智能传播的概念仍在不断发展和完善,本书为学术界和传播从业者提供了一个深刻的思考框架。它不仅引导我们探索智能传播的前沿趋势,也促使我们在技术创新的同时,始终保持对社会伦理和公共责任的警觉。未来,智能传播的发展方向或许不仅取决于技术的突破,更取决于我们如何在技术与人文、效率与公平、创新与责任之间找到最优解。

(作者:郭全中 系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本文来自【中国教育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相关文章

从信息流到智能传播:如何解析传播新范式 2025-05-07 16:16:00

注意!“安卓动态壁纸”“遥控精灵”“口袋天气”等侵权APP被通报 2025-05-07 10:03:00

智能驾驶也要握好方向盘 2025-05-05 07:33:00

美国将于6月14日举行阅兵式 2025-05-03 09:17:00

外贸一线调研行|紧握创新“拳头” 内外销“两条腿”走路,鼎点数控两招留住回头客 2025-05-02 21:0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