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员朱媛媛抗癌5年后离世:患者如何迈过“5年生存率”这个坎?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李佳英 广州报道

5月21日,辛柏青发布讣告,妻子朱媛媛于2025年5月17日因癌症离世。这位曾出演《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送你一朵小红花》等作品的演员,抗癌近五年。

其离去令人扼腕,也再次将“5年生存率”这一癌症治疗关键指标推至公众视野。研究指出,癌症患者在治疗后的五年内面临较高的复发和转移风险。一般来说,早期癌症的生存率较高,而晚期癌症的生存率则较低。以乳腺癌为例,美国Ⅰ期乳腺癌患者5年生存率为98%,而Ⅳ期仅为27%。此外,肺癌、肝癌、胃癌和食管癌等预后较差的癌症类型,生存率仍处于较低水平。

从数据来看,我国癌症防治已迈入稳步提升的阶段。数据显示,全国癌症五年生存率已从十年前的30.9%提升至43.7%。但区域发展不平衡、晚期诊断率高等问题依然突出,像肺癌等癌种的5年生存率仍不足20%,防治之路任重道远。

更令人忧心的是,癌症发病年轻化趋势愈发明显,早发性癌症发病率持续攀升,为癌症防治敲响警钟。

如何认识5年生存率?

对于众多抗癌家庭来说,“5年”这个数字并不陌生。在癌症治疗领域,“五年生存率”是一个关键指标,它反映了患者在确诊后经过治疗生存五年以上的比例。

研究指出,癌症患者在治疗后的五年内面临较高的复发和转移风险,因此五年生存率的高低往往预示着更长期的生存情形如何。一般来说,5年生存率越高,说明该癌症的治疗效果越好,患者的预后也越乐观。

癌症的生存率因肿瘤类型、分期及治疗手段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一般来说,早期癌症的生存率较高,而晚期癌症的生存率则较低。以乳腺癌为例,一项研究指出,美国Ⅰ期乳腺癌患者5年生存率为98%,而Ⅳ期仅为27%。一些预后较好的癌症类型,如甲状腺癌、乳腺癌和前列腺癌等,其5年生存率相对较高。

在全球范围内,乳腺癌的生存率表现尤为突出。研究指出,2009年至2015年,我国女性乳腺癌患者的五年生存率达到90%。第三轮全球癌症生存分析结果显示,2010—2014年确诊为乳腺癌的女性患者5年生存率大于85%的国家和地区约有25个,其中,亚洲国家包括日本、以色列和韩国。

相比之下,肺癌、肝癌、胃癌和食管癌等预后较差的癌症类型,生存率仍处于较低水平。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石远凯教授指出,原发性肺癌的五年生存率仅为19.7%,且过去十年仅提高了3%。来自2005—2014年我国7个地理区域的原发性晚期肺癌发生和死亡情况研究数据显示,初诊时64.6%的患者为Ⅲ期或Ⅳ期肺癌,其中29.9%为Ⅳ期,而Ⅰ期肺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可达到66.47%,Ⅳ期肺癌患者5年生存率则仅为5.27%,提高肺癌患者5年生存率仍然任重道远。

南京市第二医院泌尿外科主任医师刘铁石指出,早期局限性前列腺癌患者的五年生存率可达95%以上,而发生远处转移的晚期患者五年生存率仅约30%。

值得注意的是,五年生存率虽然是一个重要指标,但并不能完全预测患者的长期预后。部分患者可能在五年后仍面临复发风险,而另一些患者则可能长期存活。因此,这一数据更适合作为整体防治效果的评估工具,而非个体预后的绝对依据。

从数据来看,我国癌症防治已迈入稳步提升的阶段。近年来,我国癌症防治工作取得了显著进展。中国疾控中心慢病中心主任吴静介绍,目前我国癌症患者的五年相对生存率已达到40.5%,较十年前的30.9%实现了大幅提升。

这一趋势在研究统计数据中得到了进一步印证:2003年至2015年间,我国恶性肿瘤总体标化五年相对生存率从30.9%攀升至40.5%。除胆囊癌和胰腺癌外,其他主要恶性肿瘤5年相对生存率均呈上升趋势。

2024年6月,国家癌症中心主办的英文期刊《癌症科学进展(Journal of the National Cancer Center)》公布了2019年至2021年我国人群总体癌症5年生存率数据,分析显示,我国所有癌症的5年相对生存率为43.7%。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疗应急司副司长高光明也在公开讲话中指出,近年来全国癌症防治体系不断完善,整体诊疗能力显著提升,总体癌症五年生存率上升至43.7%。《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更是提出了明确目标,到2030年我国总体癌症五年生存率不低于46.6%,癌症防治核心知识知晓率不低于80%。

年轻化趋势下探寻预防路径

从数据来看,我国癌症防治已迈入稳步提升的阶段,但区域不平衡、癌种差异和晚期诊断等问题仍然突出。

聚焦到肝癌这一高发癌种,北京协和医院肝脏外科的一项研究揭示了我国肝癌患者面临的严峻现实——发现晚、早期诊断率低,这直接导致了肝癌五年生存率长期处于较低水平。尽管近年来靶向—免疫联合治疗方案为中晚期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但其对提升五年生存率的作用仍然有限。

更值得关注的是,这种“抢救式”治疗还带来了沉重的医疗负担,这也凸显出早诊早治的紧迫性。

将视野从国内扩展到全球,癌症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呈现出上升趋势,这无疑给全球公共卫生带来了巨大挑战。一项研究基于GLOBOCAN数据库数据,对中美两国恶性肿瘤疾病负担、生存情况和归因风险因素差异进行对比,发现中美两国恶性肿瘤死亡居首位的均为肺癌。

国家癌症中心基于肿瘤登记及随访监测的“2022年中国恶性肿瘤疾病负担情况”相关研究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恶性肿瘤新发病例为482.47万,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

从年龄分布来看,全癌种的发病率在0 - 34岁年龄组相对较低,但从35 - 39岁年龄组开始显著增加,在80 - 84岁年龄组达到峰值。此外,男性在25 - 54岁的发病率低于女性,而在60岁以上则高于女性。

更令人担忧的是,癌症发病呈现出显著的年轻化趋势。在2019年,全球早发性癌症发病数达到326万,相比1990年增长了79.1%。中国的情况同样不容乐观,《中国人群早发性癌症的疾病负担分析及预测》调查发现,1990至2019年,我国早发性癌症的标化发病率从70.95/10万上升至95.03/10万,其中早发性睾丸癌发病增长最快。此外,国家癌症中心公布的数据显示,30 - 39岁人群的新发大肠癌患者占比从2010年的不足4%飙升至12.7%。

这一系列数据表明,癌症年轻化已不再是危言耸听。面对这一严峻形势,癌症的预防或显得尤为重要。目前,癌症的预防分为一级预防、二级预防和三级预防。

其中,一级预防是病因预防,旨在通过控制和消除癌症的危险因素来降低癌症的发生风险。常见的危险因素包括吸烟、饮酒、不健康饮食、缺乏运动、肥胖、慢性感染等。

健康生活方式的倡导是癌症预防的核心。上海市抗癌协会发布的《居民常见恶性肿瘤筛查和预防推荐(2025版)》指出,戒烟、限酒、均衡饮食(增加蔬菜水果摄入,减少红肉和加工肉类)、定期运动和控制体重可显著降低多种癌症风险。此外,疫苗接种也是重要手段,如乙肝疫苗可预防肝癌,HPV疫苗可预防宫颈癌、口咽癌等。

二级预防是癌症的早期发现和早期治疗,主要通过定期体检和癌症筛查来实现。许多癌症在早期阶段症状不明显,但通过筛查可以早期发现病变,从而提高治愈率和生存率。上海持续开展防癌抗癌健康科普,加强癌症筛查适宜技术研究和推广,扩大常见癌症筛查覆盖面,推进癌症早诊早治,提高患者生存质量。上海市癌症防治核心指标稳步提升,常见恶性肿瘤诊断时早期比例提升至42.8%,总体癌症5年生存率已达61.6%,均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日本的胃癌防控经验或许值得借鉴。研究显示,通过将胃镜检查纳入常规筛查,日本实现了胃癌的早期发现和治疗,胃镜下切除率大幅提升,最终将五年生存率提高到68.9%至77.1%的领先水平。这也证明,完善的筛查体系可以显著改善癌症预后。

三级预防则是癌症的康复治疗,旨在提高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率。这包括对癌症患者的治疗、康复指导、疼痛管理、心理支持等。如今,抗肿瘤药物、新技术层出不穷,手术、放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使临床治疗有了更多选择。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

相关文章

演员朱媛媛抗癌5年后离世:患者如何迈过“5年生存率”这个坎? 2025-05-22 07:39:00

秦巴山间的天使:谭冬梅的医者仁心之路 2025-05-14 11:42:00

当4.5%遇见护士节——铁汉执甲 守护生命 2025-05-12 10:13:00

当护士爱上发明创造、写论文 2025-05-11 00:06:00

健康夜话 | 急诊室外的春天 2025-05-10 20:3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