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跃萨如拉 富了一方人
九原区萨如拉街道依托黄河资源优势,发展特色“鱼经济”,凭借“生态活水养殖”技术,每年产量超154万斤,直接产值达2314.86万元,每斤售价较普通鲤鱼高30%。凭借独特的品质,黄河鲤鱼从渔网走上餐桌,成为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财富密码”。为了让鱼“游”得更远,萨如拉街道计划建设智慧渔业产业园,助力各族群众共同富裕,绘就民族团结与乡村振兴新图景。
在黄河“几字弯”的怀抱中,九原区萨如拉街道正奏响一曲民族团结奋进、共促乡村振兴的激昂乐章。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带领5000余名各族群众以特色“鱼经济”为着力点,走出了一条党建引领乡村经济发展的创新之路。
春末夏初,萨如拉的空气中弥漫着开河鱼的鲜香。“这鱼肉质紧实,一点泥腥味都没有,客人特别爱吃!”经营鱼餐馆多年的刘祥笑着说道。萨如拉的鱼塘集群采用“生态活水养殖”技术,每年产量超154万斤,直接产值达2314.86万元,每斤售价较普通鲤鱼高30%。凭借独特的品质,黄河鲤鱼从渔网走上餐桌,成为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财富密码”。
在党建引领下,萨如拉街道积极整合各方资源,全面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将“鱼经济”做大做强。“我们始终把民族团结和乡村振兴紧密结合,以党建为引领,引导各族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共同发展特色产业。”萨如拉街道党工委工作人员介绍。辖区40余家鱼餐馆打造“一店一特色”,推出“开河鱼+民宿”“开河鱼+垂钓”等各类组合,形成强大的餐饮矩阵,激活消费热潮。开河鱼上市期间,当地餐饮营业额同比增长30%以上,有力带动了上下游产业发展。
文旅节庆活动是萨如拉推动“鱼经济”与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重要举措。目前,街道已成功举办两届黄河故事美食季系列活动,通过精美的宣传海报和视频,将开河鱼与黄河文化深度融合。美食节现场,黄河风筝集中放飞、马术巡游、垂钓比赛等活动精彩纷呈。“既能品尝到鲜美的开河鱼,又能感受浓厚的黄河文化,真是不虚此行。”来自呼和浩特的游客张女士赞不绝口。文旅活动不仅为游客带来丰富的体验,也让开河鱼从“流量”变成“留量”,推动了文化旅游产业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农旅协同发展让萨如拉街道实现了从鱼塘到田园的消费闭环。万兴泓泽休闲庄园内,研学旅游活动和周边商户采摘活动相互促进,鱼塘尾水灌溉技术使果蔬产量提升20%,还打造了“生态认证”溢价标签。“以前只知道种草莓,现在通过和庄园合作搞采摘,收入比以前翻了一番!”种植户王大姐高兴地说。此外,“路边经济”也红红火火,50多家种养殖户通过“买鱼送菜券”模式,土特产销量翻番。
“鱼经济”不仅让萨如拉的老百姓钱包鼓起来,还带来就业机会。从捕捞到运输、销售、餐饮等环节,整个开河鱼产业链累计吸纳本地就业100余人。“在家门口就能上班,既赚钱还能照顾家里,挺好!”在刘祥鱼餐馆工作的马强说道。
为了让鱼“游”得更远,萨如拉街道正积极谋划未来发展。计划投资建设智慧渔业产业园,引入AI水质监测系统和自动化投喂系统,预计五年内实现渔业产量翻番。同时,深挖黄河鱼文化内涵,开发“渔文化研学基地”,开拓亲子游市场。此外,还加强与周边乡镇、景区合作,打造特色旅游线路,推出“赏景品鱼”套票,形成产业集群效应。
一条鱼带活一片水,一片水富饶一方人。在萨如拉街道,民族团结是发展的基石,党建引领是前进的动力。各族群众以开河鱼为纽带,在基层党组织的带领下,正朝着乡风民风美起来、农民口袋鼓起来的目标大步迈进,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越走越宽广。
(包头市融媒体中心记者:苗雨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