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如何拥抱未来,宁波馆长们集体“交作业”

参加本周末港口生活周活动的游客。中国港口博物馆供图
昨天,是一年一度的国际博物馆日。今年,博物馆日的主题是“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
诚然,科技与社会的快速变化正在让全球的博物馆行业面临各种新挑战,同时也为博物馆展陈方式的变革、社教活动的展开带来新机遇。
作为文化身份的重要连接者、创新者和守护者,博物馆如何与时代共振?
近日,记者邀请宁波各大博物院、博物馆的院长、馆长们,围绕今年博物馆日主题,各自撰写了一篇“小作文”。
从他们的文字中,不难看出面临社会与观众需求的变化,博物馆的应对方式,以及这些宁波“大馆”的馆长们分别在思考什么。
让我们一起走进他们,聆听他们——
(一)
就在今天,天一阁博物院发布了一则重磅信息,表示其“天一阁古籍数字化服务平台”新增古籍书影3700余部,包括文物价值和学术价值极高的珍稀文献。

数字化扫描的毛氏汲古阁影宋抄本《集韵》,右侧有阮元题跋。天一阁博物院供图
作为亚洲最古老的私人图书馆,也是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近年来,应对观众与读者需求,天一阁一直在通过多种方式让古籍“活”化。
除了古籍的数字化,他们还通过举办多类型的社教活动、游园活动、情景演绎,让相对专业的古籍、古书画知识,触及更广泛的观众。

陈振濂解读黄庭坚书法。天一阁博物院供图
在谈到博物馆工作的“变”与“不变”时,宁波市天一阁博物院院长庄立臻是这样说的——
快速变化,是这个时代给予我们最直接最深刻的感受了,这变化体现在博物馆的方方面面。
首先最大的变化是,来博物馆的人多了,以天一阁为例,2024年,我们的游客数量比2015年增长了176%;
其次,大家来博物馆的目的多样化了,旅游、观展、体验、研学、查阅、聚友、挑选心仪文创……每天甚至还有好多对新人在天一阁拍美美的婚纱照。

天一阁特色活动。天一阁博物院供图
这些现象的背后,是博物馆的“打开方式”变了,博物馆人正以更开放的姿态迎接观众,努力让文物“说话”,让文字“活”起来,让遥远的历史变得有温度、有情感。
而支撑这些变化的,是不变的初心,是我们对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传承、弘扬、创新的使命,变的是手段,不变的是目标。
我相信,在变化、变迁、变幻的未来,这些“不变”的东西会更显珍贵,就如我们天一阁里那些经过岁月打磨、凝结前人智慧汗水、寄托情感生命的文物、古籍,永远让人心生安宁、心怀敬畏。
(二)
今年,宁波博物院院长张亮“上任”的第三个年头。
作为我市博物馆工作者中相对的“少壮派”,记者每次见到他,他都风风火火,长期奔赴在从一个“战场”到下一个“战场”的路上。
当前,宁波博物院面临一项重要工作,是要完成宁波博物馆固定陈列的改陈、提升。
十几年来,宁波的历史“时间轴”已得到延伸,大众对博物馆的“期待”也在变化,如何更好地在宁波博物馆这样的“文化门户”讲好宁波故事,考验着今人的智慧。

暑期热门展,观众在宁波博物馆门口大排长龙。记者 顾嘉懿/摄
在提及今天博物馆承担的社会角色时,张亮说——
作为博物馆,回望历史,为的是照见当下,远看未来。
我们一般理解,谈论“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往往是说博物馆不再仅仅是文物的收藏和展示场所,而要成为文化创新的重要平台,去适应社会的变化,通过创造性转化推动文化的多样性发展。
但是,当我们站在整个社会的观察者角度,会发现博物馆有更加重要、更加底层、更加“坚固”的作用——历史传承、家国天下,是中国人面对变动的世界时,最为“坚固”的信仰。

刘鸿生与民族火柴工业展。宁波帮博物馆供图
我对宁波博物院的未来有一份期待:
在宁波博物馆展厅,我们希望表达的是八千年来,宁波城如何面对自然与社会各种挑战,最终从渔村变成大港的过程;
在宁波帮博物馆的陈列里,我们可以看到近代以来,宁波人是如何挣脱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枷锁,为民族实业点燃星星之火;
而在未来的河海博物馆里,我们可以感受到,宁波港如何成为“东出大洋、西联江淮、转运南北、港通天下”的国家枢纽。
在变动的今天,宁波城的“挑战”并没有消失,宁波人的创新依然延续,宁波港的枢纽地位还在强化。
虽然时代变了,但是宁波城、宁波人、宁波港的核心与基因不变。
抓住这根主线,会让我们拨开历史的迷雾,找到自己的定位,明晰前行的方向。
这难道不是博物馆在不断变动的社会中,在未来的时间里,应该承担并坚持的不变的责任吗?

宁波三江口。记者 崔引/摄
(三)
宁波中国港口博物馆,今天也有一个好消息。
他们与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宁波基地(宁波市文化遗产管理研究院)共同完成的“水下考古在中国”专题陈列,斩获博物馆界的“奥斯卡”奖——2024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
人在北京的宁波中国港口博物馆馆长冯毅,走上“5.18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主舞台,捧回这份沉甸甸的荣誉。
冯毅介绍“水下考古在中国”视频。
与此同时,5月17日、18日,一年一度的港口生活周活动在中国港口博物馆举行,文创摊位、数字体验、沉浸式剧游等活动吸引了大量文艺青年奔赴现场……

观众在博物馆“解谜”。中国港口博物馆供图
冯毅在思考博物馆的未来时说——
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点出了博物馆需要以创新实践积极探索,前瞻性地思考文化传播途径,并广泛发挥其社会价值。
当今,社会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博物馆需要敏锐响应社会变化,利用科技赋能文化。
透明OLED展示柜、全息投影、VR实景展览等技术在博物馆中的广泛应用,不但实现了文物故事的动态演绎,更带给观众沉浸式交互体验。

观众戴着AR眼镜看展览。中国港口博物馆供图
当然,社会发展的同时,公众对博物馆的需求也在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博物馆拥抱AI技术,依托馆藏数据资源打造个性化服务。
比如AI门户导览,有效减少冗杂展讯信息,通过文字与声音沟通,直接、有效地给观众提供“定制”信息;AI数字人导览系统,突破千人一面的传统讲解模式,能够进一步拓展深度文化思辨交流……
科技的便利,督促博物馆,需要更加敏锐地捕捉城市与社群发展变化的文化需求。
我们正在展开的依托区块链技术发行数字藏品、公众参与式藏品征集、文物主题跨界IP共创等实践,也证明我们的博物馆正以积极、创新的姿态,重塑着文化遗产与当代生活的连接方式。
(四)
一周前,5月11日,今年博物馆日宁波主会场的活动在奉化举行。
自从2022年,奉化区博物馆凭“山海交响——奉化历史文明展”获2021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这个区县级的博物馆在全国博物馆界拥有了姓名。
凭借对工业遗产的利用改造,奉化区博物馆从建筑到内涵,特色鲜明,主题突出,近年举办的各种社教活动也是类型多样,充分发挥了博物馆的社会职能。

今年国际博物馆日宁波主会场活动上的孩子们。奉化区博物馆供图
奉化区博物馆馆长林朝静在谈到接下来的主要工作时说——
奉化区博物馆作为地方文化的重要载体,肩负着传承地方历史文脉与引领区域性文化创新的双重使命。
因为所处地域的原因,走进我们博物馆的大都是老年人或学生群体。
面对社会老龄化加剧的现实挑战,我们将继续坚持以人文关怀为核心,全方位优化无障碍设施,为他们打造贴心的导览服务,确保老年群体能够无障碍地领略文化之美;而面对学生,我们也将继续开展特色活动,激发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
奉化,有独特的历史内涵。
依靠宁波市、奉化区两级考古力量,近年来,奉化江流域有不少新的考古成果发现出土,我们正以“奉化江流域考古成果”等特色内容为切入点,系统梳理奉化从古至今的历史脉络,去展现本土文化的独特价值。
在展示的时候,我们也会注意借助前沿的数字化技术,精心打造沉浸式、互动式的线上虚拟展厅,打破时空限制,为年轻观众提供全新的文化体验,吸引更多青年力量关注和参与地方文化建设。

参观展览的观众。奉化博物馆供图
(五)
除了综合性场馆,在宁波,还活跃着50多家非国有博物馆,涉及历史文物、书画、家具、服装等10余个门类。
这些中小型的博物馆,某种程度上填补了国有博物馆在某些专业领域的空白,实现民间收藏从“独乐乐”走向“众乐乐”。
与此同时,也需要看到,这些博物馆存在人流量相对较少、展陈方式老旧等问题。
在记者咨询宁波市鄞州区鱼文化博物馆馆长王林时,他撰写了一篇题为《于变化中坚守:非国有博物馆的经营之困》的文章——
2025年国际博物馆日聚焦“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这一主题让非国有博物馆从业者颇多感慨。
现代社会变化快,过去随处可见的“老物件”在快速消亡。
如果不是民间收藏家和非国有博物馆及时介入相关领域,历史文物、民俗文化等方面有可能形成断层。

学生们在博物馆感受鱼文化。鄞州区鱼文化博物馆供图
非国有博物馆有几种类型,有非遗传承人创办的博物馆、民间收藏家创办的博物馆、企业基于自身发展创办的博物馆等,创立的背景虽不同,但是经营状况大都不佳。
尤其是民间收藏家创办的博物馆,因为他们倾其所有创办的博物馆,背后没有企业的支撑,也没有非遗产品可售,主要还是依靠创办者不断地投入。
我们的鱼文化博物馆,尽管国家有一定支持,但一直以来,也是在艰难中前行。为了提升造血能力,我们曾将希望寄托于文创,但是销售不容乐观。
纵观博物馆文创产品,除故宫博物院及少数头部博物馆,很多国有博物馆和非国有博物馆的文创品,因专业人才匮乏,同质化较多,还都只停留在初级阶段。
比如,仿古图案的冰箱贴、钥匙扣、镂空书签、U盘等,还有把画作印在帆布包、扇子上等,千篇一律给人一种视觉疲劳;再者,品牌影响力弱,很快就淹没在市场洪流中。

搭鱼骨模型。鄞州区鱼文化博物馆供图
我们觉得,非国有博物馆同样承载着厚重文化,在丰富文化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独特作用。
我也想呼吁加大对非国有博物馆的扶持,在政策扶持、人才培养、资源分配等方面给予更多的帮助,让非国有博物馆能与国有博物馆一起,共同为社会文化繁荣贡献力量。
(六)
坐落于和义大道的宁波教育博物馆,利用的是甬江女子中学旧址的“老房子”,地处市中心,拥有一定的“地段优势”。
但凡是逛街时“顺道”进去参观过的观众,很容易被其中丰富的展陈内容吸引,这些内容既能让观众眼前一亮,也能得到专业人士认可,故而该馆一直有较好的“口碑”。

外观。宁波教育博物馆供图
作为一家行业博物馆,宁波教育博物馆几乎已经做到了它能够成为“最好的样子”。
展览、活动、讲座,多触角全面铺开,今年以来,他们甚至在视频号上推出多条“数字人”视频,让宁波从古至今的教育故事更加鲜活、亲切。
宁波教育博物馆馆长黄兴力对此表示——
宁波教育博物馆试图以科技赋能与开放姿态,重构教育文化传承范式。
在展厅里,我们已经打破了传统展陈模式,通过“互动魔墙”等数字化展项,结合触控屏幕与三维建模技术,让甬籍科学家、教育家的教育理念“活”起来;观众还可以沉浸式体验“虚拟校史陈列室”,感受历史记忆与现代交互的无缝对接。

甬籍科学家“互动魔墙”。宁波教育博物馆供图
目前,我们还在构建“教育数字资料库”,计划将引入AR导览、数字人解说等技术,实现从“实物展陈”到“数字共生”的蜕变。
而在社教实践中,我们博物馆也打破了传统壁垒,已经与30余所学校达成“馆校共育”合作,将学校的特色课程嵌入场馆空间,让特殊教育学生的艺术作品也能登上公共展墙……
从数字上看,宁波教育博物馆年均举办60余场非遗体验、学术讲座等线下活动,吸引了上万市民参与,业已成为链接学校、社区与城市的教育会客厅。
这座甬地教育文化地标正以开放生态,重新定义博物馆的教育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