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碧水更清、“气”质更佳、家园更净成为重庆的“幸福日常”
4月30日,重庆市政府新闻办举行“扛起新使命 谱写新篇章”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四场)——重庆全面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新闻发布会。市生态环境局、市林业局、市水利局、中国人民银行重庆市分行有关负责人介绍了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新闻发布会现场。李一鸣 摄
发布人
郑阳华 市生态环境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宋刚勇 市水利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张晓勇 市林业局总工程师
苏 阳 中国人民银行重庆市分行党委委员、副行长
让幸福河湖成为“幸福日常”
到2025年年底
重庆将累计建成幸福河湖50条
在新闻发布会的提问环节,市水利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宋刚勇介绍了重庆实施幸福河湖建设“百千行动”的进展和计划。
幸福河湖建设以来,重庆聚焦“河湖安澜、生态健康、亲水宜居”等7个方面,制定《重庆市幸福河湖评价指标体系》,让重庆市幸福河湖建设具象化。取得了三个方面成效:
河湖面貌“颜值更靓”。全市各级河长以建设幸福河湖为着力点,加强水资源保护,实施水生态修复,推进水环境治理,巡河查河207万余人次,处置岸线乱占、水面污染、污水偷排直排等问题13万余个,推动河湖面貌持续向好。
河湖生态“效益更显”。通过探索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的河湖生态价值实现途径,一批兼具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幸福河湖逐渐显现。

酉阳县依托酉水河优质水资源、水生态,因地制宜发展生态康养、消热避暑旅游业,年接待游客10万人次、综合旅游收入超千万元。
群众亲水“感受更好”。在人口密集河段先后建成休闲廊道、滨水空间等亲水节点188处,老百姓能更方便在河畔湖滨漫步休憩。
下一步,将加快推进幸福河湖建设,让更多河湖成为群众推窗见绿的“幸福日常”:

大足区龙水湖。徐春茂 摄
全域推进建。将滚动开展全市幸福河湖建设实施、复核评估,到2025年年底全市累计建成幸福河湖50条。同时还将编制《重庆市幸福河湖建设实施方案》,综合考虑河湖自然禀赋、人文条件、项目生成等因素,建立到2035年前的幸福河湖建设清单库,形成近期可实施、中期有储备、远期能接续的幸福河湖建设科学布局。
规范长效建。将建立重庆市幸福河湖名录,制定《重庆市幸福河湖建设促进办法》,健全完善集幸福河湖建设项目申报、建设实施、复核评估、长效巩固于一体的全生命周期规范化、制度化工作机制。
融合发展建。将因地制宜指导区县打造以河湖水系为依托的绿色产业链、生态农业带,全力发展水经济,大力推进河湖生态价值转化,实现河湖治理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双赢”。
“两岸青山·千里林带”启动以来
重庆已实施
新造林和森林质量提升165万亩
“两岸青山·千里林带”建设,是增加江河两岸植被覆盖、增强生态防护功能,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的重要举措。自2021年启动以来,已实施新造林和森林质量提升165万亩。市林业局总工程师张晓勇介绍了重庆在“两岸青山·千里林带”建设中的具体举措。
强化分类施策。针对项目区域较广、地形地貌差异大等特点,统筹高山生态防护林带、中山生态产业发展带、滨江生态隔离带、消落区固土涵养生态带“四带”空间,因地制宜加强峡谷生态屏障类、浅丘产业生态屏障类、城镇功能生态屏障类“三类”分类指导,初步构建起从山顶到江河的系统保护修复治理格局。

北碚区缙云山。袁儆伟 摄
强化要素保障。严守耕地红线,拓宽造林绿化空间。制定出台集体林权流转管理办法,推动林地经营权流转、零散林地资源集中经营,同时充分利用农村村旁、宅旁、水旁、路旁“四旁”空间,荒坡荒滩,建成区和园区绿化用地,累计完成农村“四旁”植树、疏林地、宜林地及灌木林地造林43.48万亩。持续夯实种苗基础,建成林木良种基地、优良乡土树种采种基地、保障性苗圃50个,年产优质苗木3500万株,保障项目顺利推进。
强化惠民富民。坚持增效益与兴产业同步推进,立足区域特色、资源优势,依托项目建设发展柑橘、荔枝、脆李等特色经济林40余万亩,打造出巫山红叶、万州“水上森林”、北碚八桥叠翠等众多生态美景,提供务工岗位上万个,让当地林农实现在家门口就业、山上增收。
下一步,将把建设“两岸青山·千里林带”放在更加突出位置,更加注重“提质”“兴业”“利民”。
绿色金融改革创新
成为绿色低碳发展的“强引擎”
如何让绿色金融改革创新成为绿色低碳发展的“强引擎”?会上,中国人民银行重庆市分行党委委员、副行长苏阳进行了介绍。
2024年以来,在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和市委、市政府的统筹指导下,中国人民银行重庆市分行主要做了三方面工作:
●构建分类推进机制,夯实改革基础。
建立“统筹部署—分类推进—考核评价”闭环机制,联合市生态环境局、市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制定创新绿色金融产品体系等36项年度重点改革任务。

根据区域特色将实施差异化打造和发展,两江新区重点探索绿色金融赋能绿色制造,绿色制造贷款余额超304.8亿元,有力支撑绿色产业升级发展。
●深化项目融资对接,提升改革质效。
出台《金融支持重庆工业绿色发展十条措施》,实施金融服务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工程,累计支持8个循环经济示范基地、170家绿色工厂建设。绿色金融支持的铜锣山矿山公园入选联合国生态修复和全国山水工程典型案例。

矿山公园。杨域 摄
迭代升级“长江绿融通”绿色金融服务系统,完善绿色建筑、气候投融资等16个专业项目库建设,入库项目突破5300个。建立绿色金融标准体系30项,创新绿色转型金融产品330余款,截至2025年3月末,全市绿色贷款余额9752亿元,占全市各项贷款余额的15.8%。
●创新转型金融实践,拓宽改革边界。
针对高碳企业转型融资需求,联合市生态环境局、市农业农村委等部门加快转型金融标准试点落地,推动转型金融扩面提质。联合印发《重庆市转型金融支持项目目录》,制定政策文件和标准11项,积极推动金融机构精准支持化工、有色、钢铁等高碳行业绿色低碳转型。
争取农业转型金融标准在渝试用。指导金融机构创新“碳挂钩”贷款产品,推动“长江绿融通”系统和企业碳账户系统互联互通,实现企业转型计划智能识别。到今年3月末,已发放转型贷款超50亿元,支持154家企业低碳改造,年减碳量突破300万吨。
持续推进排查整治
2027年年底
基本完成全市入河排污口整治
长江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于2019年启动试点,这项工作进展如何,下一步工作有何考虑?市生态环境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郑阳华对此进行了介绍。

郑阳华介绍相关情况。李一鸣 摄
截至2024年,市生态环境局已全面完成市域内入河排污口的排查工作,共排查全市1200余条河流,1.5万个入河排污口,其中,纳入试点的长江、嘉陵江、乌江“三江”干流4012个入河排污口整治完成率达98%。

缙云山黛湖。徐春茂 摄
通过排查工作,基本掌握了全市各类入河排污口的分布及数量、污水排放特征及去向、排污单位基本情况等,数据信息全部录入“全国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信息化平台”,实现入河排污口存量、新增、注销数据的动态管理。同时,依托“巴渝治水”水环境管理大数据系统,搭建了全市入河排污口数字化监管平台,实现入河排污口的智慧化长效监管。
下一步,将着力于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和整治提升,具体举措:
持续推进排查整治。计划2025年年底前基本完成“三江”干流和涪江、綦江、阿蓬江、芙蓉江、酉水河等5条重要支流入河排污口整治,2027年年底基本完成全市入河排污口整治。
加强分级分类管理。对整治完成的入河排污口纳入数字化监管平台,按照分级分类管理要求,由平台按照不同的频次自动下达长效监管任务,入河排污口责任主体和管理部门按照任务开展现场巡查和监测,并上传结果。针对整治不彻底、整治效果反复的入河排污口,依托全市大数据系统,建立跨部门的入河排污口问题“发现—交办—整改—销号”闭环执行链条,形成市、区、乡镇三级整改销号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