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与火的“抗战喇叭筒”

抗战时期,各地城乡公共场所成为戏剧演出的重要场地。资料图片

街头剧《放下你的鞭子》讲述了从中国东北沦陷区逃出来的一对父女流落街头卖艺的故事。图为粤籍画家司徒乔创作的油画《放下你的鞭子》。资料图片
吴爱萍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广东迅速成为南方重要的战略重心和战时文艺最活跃区域之一,1938年10月广州沦陷前,更是汇聚了大量进步文化人士与文艺团体,呈现出一派繁盛之势。随着广州沦陷及日军对华南的逐步占据,战时的紧迫危局赋予戏剧难以推卸的动员重任。沦陷区、国统区(如粤北曲江)、中共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如东江纵队活跃区域)相互交错的复杂格局,以及广东毗邻港澳的地理位置,则为艺术工作者提供了有利的创作与展演机遇。
▶▷创作
炮火与笔墨交织的壮美篇章
在生死存亡关头,艺术创作必然紧贴血火交织的现实。抗战时期的广东戏剧创作,始终以“抗日救亡”为核心主题,同时深度融合本土文化基因,形成“主题鲜明、形式通俗、地域适配”的特点。
一是敏锐的现实性与强大的时效性。戏剧内容紧扣抗战现实,揭露日军暴行,展现民众抗争,同时注重“个体命运”与“民族命运”的结合,通过普通人的遭遇折射时代苦难。街头剧《放下你的鞭子》以救亡主题、街头演剧、明星参与、观演互动的方式,掀起号召全民团结抗战救国的演出风暴,激发了抗日浪潮;历史剧《黄花岗》以广东近代著名的黄花岗起义为底本,古为今用,点燃本土反抗烈焰;独幕剧《最后一计》(又名《马百计》)改编取材自淞沪抗战英雄事迹,歌颂中国士兵的坚韧智慧。这些剧作如新闻纪录片般,用舞台语言发出时代最强音。
二是题材与形式的多种多样。不仅有宏大叙事的正剧和多幕剧,反映抗日志士英勇斗争,鞭挞汉奸丑恶,如粤剧《岳飞报国》、话剧《侨乡烽火》等,也蓬勃兴起了一批短小精悍、便于深入街头、田间和军营的“街头剧”“活报剧”和“茶馆剧”,如《盲哑恨》《三江好》等能在任何场所即兴表演的作品,极大拓展了影响力。
粤语地区方言话剧的兴起尤具开创意义。欧阳予倩于广州领导的粤语实验剧团,改编演出《流寇队长》《忠王李秀成》等作品,让粤语成为激发本土情感共鸣与凝聚民族抵抗意志的文艺利刃,真正打通了戏剧深入底层民众的“最后一公里”。
▶▷演出
战火烽烟中的流动舞台
“艺术就是武器,舞台亦即战场!”战争环境下,广东戏剧演出彻底打破了“剧场边界”,形成了“哪里有民众,哪里就有演出”的流动性特征,成为全民抗战的“活教材”。
广州沦陷前,戏剧演出多在海珠大戏院、太平戏院等城市剧场,观众主要是城市居民和知识分子。广州沦陷后,戏剧演出场所转向农村晒谷场、军营操场、侨乡祠堂、街头巷尾,艺术工作者甚至在游击区的山洞、树林中临时搭台演出。这种转变使戏剧更加贴近广大民众,特别是农村群众,扩大了戏剧受众范围和社会影响。
在粤北地区,随着中山大学、岭南大学等高校迁入,学校成为戏剧活动的重要场所。中山大学师范学院剧团在坪石期间,演出了《大地回春》《黄河大合唱》《阿Q正传》《雷雨》《日出》等大型话剧,激发了广大学生热爱祖国、团结抗日的热情。岭南大学在韶关仙人庙复校后,也组织了戏剧演出,包括《向祖国》(独幕剧)《划了十字的地方》《长夜行》等。
除了学校,广东各地的城乡公共场所也成为戏剧演出的重要场地。潮汕地区的“抗敌演剧队”常利用圩日在市集演出,用“一锣一鼓”吸引赶集群众,演出结束后立即转移,避免日军袭击。广东戏剧演出还深入到少数民族地区。始兴县青化地区彩岭村风度学校组织“风度抗日文艺宣传队”,不仅在青化地区的街镇、学校、农村开展抗日宣传活动,还三次利用寒假,组织百多人的宣传队奔赴翁源、英德、曲江、始兴县城的街镇、学校开展宣传活动。此外,他们还翻山越岭进入瑶乡瑶寨,祝贺瑶胞“跳王”(耍歌堂)盛大节日,这些演出,对增强民族团结、共同抗日起到了积极作用。
▶▷反响
激荡千万人的心灵共振
战时戏剧以真实可见的力量感动着华南社会,成为一面能够凝聚千万人心的精神旗帜。它首先激发出了强大的感召力与震撼力。当《放下你的鞭子》中东北流亡“父亲”鞭打“女儿”时,当表现义勇军奋勇杀敌的《三江好》在村口上演时,当反映难民悲惨命运的《盲哑恨》在临时安置点演出时,观众情绪总是被深深带入戏剧营造的“共情”中,引发悲愤交加的情感狂澜。
战时戏剧的动员效力更是显现在物质援助层面。义演募捐不仅是剧团日常活动核心,更促成了不可胜数的“救命钱”与“保家物”。粤剧《新会恨》演出时,观众因剧中“日军焚毁新会学宫”的情节泣不成声,散场后自发捐款、报名参军;1940年,粤语话剧《回祖国去》在香港演出,观剧侨胞通过“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募集了大量物资支援家乡抗战。无论是港澳各界的大型演出筹款,还是粤北乡间汇聚点滴力量的小型募捐,戏剧每一次为“伤兵之友”“寒衣捐赠”发起的号召,都将舞台上的情感化作现实中的实际行动。
战时戏剧还成为一种跨越阶层与地域的文化纽带。在田间地头、工厂车间,在偏僻的小渔村茅棚内,无论知识精英、流亡学生、工人或农民,不同背景的观众因为共同的剧情而心灵共振。广东戏剧还在动员侨胞支持抗战方面发挥了独特作用。广东是著名侨乡,粤籍华侨分布世界各地。抗战戏剧通过生动的艺术形式,向侨胞展示了祖国的苦难和抗争,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意识。许多侨胞通过观剧了解到祖国的抗战形势,积极捐款捐物,支持抗战,甚至回国参军。这种通过戏剧活动建立的“戏剧—侨胞—抗战”联动效应,是广东戏剧在抗战中的独特贡献。在抗战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广东战时戏剧用共通的情感体验和民族意识重新凝聚起社会认同。
抗战时期的广东戏剧既是“武器”(动员抗战),也是“镜子”(映照社会),更是“桥梁”(连接个体与民族、地方与国家)。在山河破碎的年代里,广东戏剧工作者以血肉为笔墨、舞台为纸张,写就一部铭刻于历史深处的精神抵抗史诗。直至今日,广东抗战戏剧那穿越硝烟的生命力与启蒙精神仍在岁月的回廊中震响。
南粤山河,长歌未央。
(作者系广东省社会科学院文化产业研究所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