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战舞”的魅力有多大?

濠江新宏胜英歌队赴台表演,现场气势恢宏吸引台湾民众拍照记录。

本版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台湾新北市三重先啬宫庆祝建宫271周年活动,英歌舞打头阵,吸引大批台湾民众围观。

英歌队在台湾云林县大埤乡三山国王庙前激昂起舞。

编者按

潮汕英歌舞受邀赴台演出、江门网络文学瞄准全球市场、云浮“艺起乡见‘百千万’”活动吸引大批艺术家……近日,“文博会”在广东深圳举办,趁此时机记者深入广东各地调研发现,全省文化产业正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不仅在为民众提供愈发丰富的精神产品,还在持续拉动经济发展、创造物质财富。即日起,南方日报、南方+推出“文化新势力·广东地市观察”系列报道,深入观察广东地市文化发展的动力与活力,为各地文化创新发展建言献策。敬请关注。

5月17日17时许,在台湾新北市三重区先啬宫建宫271周年庆典活动上,一阵铿锵有力的鼓声划破天际。20多名身着彩衣、脸绘油彩的“梁山好汉”闪亮登场,他们手持双槌,旋转击打,配以锣鼓指挥,踏出刚劲舞步。此时天空正下着雨,但现场民众仍里三层、外三层围住英歌队,有的拍照,有的录像,不时传出阵阵当地方言“帅”的夸赞,气氛热烈。

受台湾民间邀请,汕头市濠江区珠浦社区的新宏胜英歌队于5月17至19日赴台展演英歌舞。这是被誉为“中华战舞”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英歌舞首次在台湾展演。3天时间,新宏胜英歌队在台湾奉上了4场精彩演出。随着英歌舞的鼓声在台湾敲响,槌影交织成网,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在槌起槌落间奔涌不息。

连日来,第二十一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以下简称“文博会”)正在举办,汕头展馆也以英歌舞为主角,展现了舞步飒爽的英歌舞机器人,提供了英歌舞VR体验……随着英歌舞从田间地头跳到世界舞台,从潮汕地区特色传统文化摇身一变火遍全网,它已然成为广东文旅的一张“新名片”。

●南方日报记者 余丹 杨立轩

昂扬

鼓声阵阵气势如虹,民众冒雨争睹风采

“这是第一次到宝岛台湾演出,我们觉得责任重大、意义重大。”新宏胜英歌队队长黄晓宏回想起数天前的演出经历仍心潮澎湃。新宏胜英歌队目前有70多人,他们平均年龄只有18岁,多数是“00后”。黄晓宏介绍,近年来随着英歌舞民众基础不断加深,越来越多年轻人自发加入英歌队。

当听说要去台湾演出,队员们既兴奋又紧张。“我们代表的不仅仅是汕头的英歌队,还要把大陆年轻人的精气神也带过去。”黄晓宏笑着说。从接到任务到出发,新宏胜英歌队快速召集成员,加强排练。由于队员们都有各自的工作,大家只能抽出晚上时间聚到一起,商议演出的内容,只为给台湾民众呈现最佳的表演。

5月17日中午抵达台湾后,新宏胜英歌队吃过简单的午餐就赶到新北市先啬宫进行准备。当日,新北市下着瓢泼大雨,直到演出开始,雨还未停歇。为了不让等待的民众失望,黄晓宏指挥队伍正常演出。迎着风雨,英歌表演正式上演。

传统英歌以舞蹈为载体,演绎的是梁山好汉的故事。黄晓宏告诉记者,拜锤作为英歌舞的一种行礼招式,最初是在宗教祭祀仪式中产生的,是向神灵表达敬意、祈求庇佑的一种方式。演出时,他们献上了拜锤、猛虎下山、上梁山、八卦阵、叠罗汉阵等英歌招式,展现出一往无前、斗志昂扬、团结战斗的英雄气概和精神风貌。

伴随着雨水,队员们全力以赴,以最佳状态展现了英歌舞的精气神。每一次击槌、跳跃和呐喊,都让现场观众深感其激昂澎湃的壮阔之美。大雨并没有浇灭台湾民众的热情,为了争睹英歌舞表演,有的打着伞,有的穿着雨衣,有的干脆冒着雨……现场掌声、欢呼声不绝于耳,手机、相机拍照的快门声此起彼伏。有的民众跟着节奏轻轻跺脚,有的小孩跟着模仿舞姿,大家以高涨的热情回应着表演。

黄晓宏说,许多台湾民众反馈,过去只能在网络平台观赏到英歌舞演出,这一次现场观看,感觉更气势磅礴。来自家乡的英歌舞演出也让许多在台的潮汕人产生共鸣,倍感亲切。

在英歌舞演出间隙,原本给队员们安排了短暂的休息时间。但现场人群久久未散,大家争先恐后地与英歌舞队员们合影留念。队员们也顾不上休息,积极配合拍照。

“我印象很深刻,大家都很有礼貌地询问能否合影,合影后也不停地道谢。”黄晓宏说,首次赴台演出,队员们心情格外振奋。“能参与两岸文化交流深感荣幸,我们年轻一代也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参与者。”

温暖

现场观众不吝夸赞,文化共鸣跨越海峡

“这不仅是一场表演,更是一次文化传播的契机。”18岁的黄若欣是这次赴台交流表演唯一的女性英歌队员,她告诉记者,台湾民众的热情接待和真诚反馈让她感到非常温暖,“感谢这一次活动,让我们有机会把潮汕英歌舞这一独特的传统文化瑰宝展现给台湾同胞,为促进两岸文化交流贡献了一份力量。”

3天时间,除了在新北市三重区先啬宫,新宏胜英歌队还在新北市中和区福和宫、云林县大埤乡三山国王庙分别参与祈福英歌舞文化表演、祈福戏曲文化表演艺术交流活动。让队员们感动的是,大巴车抵达当地后,他们看到了早早就在现场热情等待的台湾同胞。一下车,台湾同胞们蜂拥而上,与队员们握手,致以最热烈的欢迎。

面对台湾民众的热情,新宏胜英歌队也予以最真挚的回报。18日、19日凌晨3时许,英歌队的队员们就提前进行妆造设计、棍棒练习,为上午的巡游表演做足准备。

随着靛蓝、朱红等中国传统颜色被一一点缀上脸,脸谱线条从粗犷逐渐细腻,传统魂脉立刻有了生命力。“原本一个人物要花一个小时化妆,但化了这么多年,现在越来越熟练。”黄晓宏既是队长,又身兼化妆师。他说,即便熟能生巧,20多名队员的妆造,2名化妆师也要花上3个小时才能完成。

19日上午,新宏胜英歌队来到云林县大埤乡三山国王庙进行表演。与首日大雨倾盆不同的是,当天很热,仿佛六七月大暑天的温度。着装完毕的队员们整装待发,在等候出场时,许多队员早早汗流浃背。

“咚咚咚,咚咚咚……”恢弘的鼓点、磅礴的气势,“梁山好汉”们手持双槌叩击起舞,燃情呐喊,将年轻人的血气方刚展现得淋漓尽致。“他们的每个动作都特别有张力,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就能让你入戏。”现场台湾民众夸赞之余,也不忘拿出手机记录。

在新宏胜英歌队里,靳梓承任锣手,演出时由于铜锣被太阳晒得发烫,手握铜锣的手也被不小心烫伤了。“当时觉得不能因为这点小事中断演出。”其他队员们在后来的采访中表示,当天地面温度非常高,穿着布鞋都能感觉到地面发烫,但大家都秉持着专业的态度,圆满完成了整场演出。

对于这群平均年龄只有18岁的年轻人来说,此次入岛交流,成为大家成长经历中的一次宝贵记忆。靳梓承说,英歌舞能跨越海峡来到台湾,被当地民众所喜欢,背后是英歌舞承载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

“作为非遗文化传承者,我们肩负着让英歌舞这份文化艺术发扬光大的使命。”黄晓宏深感台湾同胞的友善和尊重,他希望能有更多来自大陆的非遗可以去到台湾交流,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两岸之间延续。

交融

英歌舞队首次入岛,呼唤同根同源认同

“这是汕头首次组织英歌舞队赴台演出,对推动两岸民俗文化、民间艺术交流发挥着积极作用。”汕头市委台办二级调研员蔡文胜说,此次英歌舞队入岛交流展演,他们和英歌舞队队员一样既兴奋又自豪。兴奋的是,这是今年全省首项入岛交流的活动,新宏胜英歌队也是首支入岛交流展演的英歌舞队;自豪的是,英歌舞队在台湾新北、云林等地的展演过程,受到了台湾民众的热烈追捧,很多人都是第一次现场体验“中华战舞”的魅力。

汕头与台湾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汕头是广东距离台湾最近的城市,也是许多台湾同胞的祖居地。据了解,明清时期,许多潮汕人移居台湾,当时主要县市均设有潮汕(潮州)同乡会;1860年,汕头开埠后就开通了高雄、基隆等多条通往台湾的航线。据不完全统计,台湾的汕头籍后裔约30万人;而汕头市南澳岛与台湾关系尤为密切,在台的南澳籍同胞达10万人,超过南澳本岛人口。

“这次英歌舞队在台展演引起了热烈反响,我们更加深刻体会到,两岸同根同源、同文同种,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两岸同胞心灵的根脉和归属,是两岸同胞共同的宝贵财富和精神纽带。”蔡文胜介绍,在5月18日至21日,汕头举办了第十二届台湾青年岭南行广东世界遗产和非遗文化探寻营暨第八届南澳相思花系列活动,还邀请了岛内近400名台胞参加,其间也有汕头英歌舞展演互动体验活动,营造了岛内外相辉映的热烈氛围。

近年来,汕头成功举办汕头·台湾(云林)融合发展活动周、策划“青春同心 汕台同行”青年交流活动季,推进汕台妈祖文化、兰花文化、教育事业交流,邀请岛内潮汕同乡代表出席国际潮团联谊年会和世界潮商大会“两大盛会”,出台措施支持台胞参与“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进一步推动汕台文化交融。

传承

五湖四海“盼英歌”,坚定传承弘扬决心

近两年,潮汕英歌舞接连登上央视等舞台,并在社交网络上赢得了全国人民的关注,持续“火出圈”。

随着英歌舞这项古老的非遗在现代社会焕发出新的活力,越来越多游客“为一场英歌舞奔赴一座城”,从五湖四海涌入潮汕,只为一睹英歌舞风采。

除了在国内火爆,英歌舞也扬名海外。今年春节,汕头潮阳英歌队赴德国哈瑙、法兰克福和法国巴黎、里昂等地举办专场演出,向外国友人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覆盖面超50万人次,极大地提升了英歌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在线上线下持续“火出圈”的同时,英歌舞的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也在持续行动。今年3月,汕头市市场监管局正式批准发布并实施地方标准《非物质文化遗产 潮阳英歌》。这是广东首个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制定的地方标准。通过明确的标准界定,更好引导潮阳英歌传承者、表演者以及爱好者,遵循传统规范,鼓励合理创新,使这一古老非遗绽放更加迷人的光彩。

此次英歌舞到台湾交流表演,也让更多人了解和珍视中华文化的根与魂。先啬宫董事长李乾龙表示,英歌舞的精彩表演为庆典注入了独特的民俗艺术魅力,为两岸民间的文化交流搭建起桥梁。

“英歌舞承载着几代人的记忆和情感,我们有义务将它传播得更远。”新宏胜英歌队队员黄泽勇说,当看到台湾民众对英歌舞的好奇与喜爱,更加坚定了他传承和弘扬这门艺术的决心。

黄晓宏的感受同样深刻,他目前就职于汕头市中博职业技术学校,担任课外活动英歌舞的教练。每个周一到周四的晚上,他都要给学校的英歌舞社团学生授课。“现在十几岁的小孩是英歌队里的主力军,我觉得这是非常好的文化传承途径。”黄晓宏认为,传统文化要一代一代传承,他希望能够把学生们培养成热爱英歌舞的好苗子。

栏目统筹:伍青 何雪峰

英歌舞为什么被称为“中华战舞”

英歌是广东潮汕地区的传统民俗舞蹈,融汇戏剧、舞蹈、武术等多种元素于一体,于2006年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英歌舞表演气势澎湃,舞姿刚劲有力又不失灵动,风格多变而和谐统一,充分展现了豪迈奔放的精神气质,因此被称为“中华战舞”。在潮汕人看来,英歌舞有扬正压邪、保一方吉祥平安的作用,以此可祈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带来好彩头。

相关文章

“2025相约文博”两岸文创青年深圳深度交流 共绘融合发展新图景 2025-05-25 14:04:00

“中华战舞”的魅力有多大? 2025-05-25 10:09:00

欧阳娜娜等20多人被台当局列入“重要查核对象”,国台办回应 2025-05-20 01:23:00

世卫大会连续9年拒绝涉台提案 2025-05-19 18:41:00

助力文化强市建设 上游新闻演艺频道上线 2025-05-19 16:53:00